本文是《业财新航程:成长企业财税合规案例集》系列原创专栏连载第32篇。近年来,我们帮助了许多成长企业完成了财税合规转型,积累了丰富的案例。《业财新航程》集结这些真实案例,与您分享其中的经验和智慧。不管您面临的是财务混乱、税务风险还是资本决策,相信都能从中得到启发。
在我们的众多项目中,有一个有趣的案例。作为一家电子元件公司,华洋集团,在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,正站在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关口。在我们对它进行账务梳理的时候,发现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之间,确认固定资产的标准并不相同。
我们通过账务梳理发现,子公司A的固定资产清单上,存在10台空调的记录。但是对于同一时间成立的子公司B,账面并不存在这样的记录。我们通过查找当初入账的凭证才发现,子公司B在收货时,直接将这10台空调确认为费用,进了利润表。
在同一集团内部,不同子公司的会计处理居然各有千秋,这种差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?
在我们对公司进行了深入访谈后,原来集团内部并没有统一的会计政策文件。每个会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做账。不同子公司的会计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和经验的差异,导致对会计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一致。此外,会计人员换了一波又一波,每个人入账的标准都不一样,反映到账面,就是现在的杂乱无章。
这种不一致性导致了集团内部财务报表的不统一,反映出集团内部在控制和沟通机制上的不足,进而影响了整体的财务分析和决策,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健康。
并且,在后续的审计人员参与固定资产盘点的过程中,不一样的政策同样会存在问题。审计人员在盘点子公司A时,可能会注意到固定资产清单上的“空调”项目。当审计人员带着这样的观念,对子公司B进行从固定资产实物到账面的盘点时,就会发现无法在子公司B的固定资产清单上找到相应的财务记录,因此无法确认账面记录与实际资产的一致性,从而对公司固定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产生疑虑,进而影响审计结果。
那么,公司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?
首先,最重要的,就是统一会计政策。我们协助集团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政策,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。考虑到公司总体规模,我们规定,将金额2000元以下的资产一次性进入损益,并按照资产类别,设定了折旧年限。
此后,我们根据设立的固定资产会计政策,对公司目前的固定资产清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,识别出金额小于2000元的固定资产记录,对账面固定资产进行了分类调整。而后,我们根据重新确认的固定资产,按照设定的折旧年限,对折旧金额进行了重新计算,并对金额差异进行账务调整。
此外,我们对会计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。确保每一位会计人员均能对公司的会计政策有准确理解,可以在后续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执行会计政策。
统一会计政策,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
华洋集团遇到的问题,其实是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遭遇。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,公司往往更注重日常运营的灵活性和简便性。然而,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,尤其是当企业准备迈向资本市场时,统一规范的会计政策就变得尤为关键。
统一的会计政策不仅确保了财务报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,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,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市场透明度,标志着企业从单个公司的单打独斗,迈入集团化管理;标志着企业从初创阶段,走向规范化管理。
本案例集将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、官方网站、知乎号持续更新,欢迎您的关注:
公众号:请微信搜索“枳子科技”或者“枳子思享荟”
官网:枳子科技
知乎:枳子科技
添加微信,联系我们:zhizite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