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A股IPO制度的改革,消费品、互联网、金融科技以及一些受限行业上市的难度越来越大。因此,港股和美股IPO,成为很多公司上市的首选。
一、审计:境外IPO的关键环节
境外IPO(美股和港股为主)的主要优势在于发行周期较短,上市条件相对宽松。以香港IPO为例,只要公司业务稳健,审计师能出具过往两年的审计报告,最快约9个月就能完成IPO。
在IPO筹备过程中,不确定性最高且最为关键的环节,可以说是四大的审计环节。所谓的四大,是指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(普华永道、德勤、安永、毕马威)。境外上市,四大是标配。以港股为例,2021年至2022年间,约170家公司于港股IPO,其中160家由四大出具了审计报告。
如果一切顺利,IPO审计的周期约为半年左右。但实际情况,总有波折,包括四大拒绝接受公司的审计项目、审计周期延长、甚至无法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。这些情况都会大大影响IPO的进程和结果。
二、理帐:港股IPO的前置条件
那么,审计为什么会出现波折呢?在这里,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:
- 最常见的情况,是企业过往财务管理薄弱,数据基础太差,四大无法开展审计工作,从而导致无法承接审计项目。
- 另一种情况,四大进场之后,发现财务数据质量低于预期,依然无法按照进度完成审计程序,从而导致审计进度远超预期,甚至无法出具审计报告。
因此,较好的做法是,在中介机构进场前,企业先完成财务梳理,提前完善数据质量,准备好一套易于审计的“财务数据包”。审计师进场后,能够“一气呵成”完成工作,顺利出具审计报告。基于审计报告,券商等其他中介机构才能推进定价、募资和发行工作。
这个过程,国内比较通俗的称之为“理帐”,在境外资本市场则被广泛定义为“审计咨询(Audit Advisory)”。
三、人选:正确的人选
那么,谁是理帐的合适人选呢?
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:请审计师来理帐。
很不幸,这个答案是错误的!
在IPO过程中,审计师的角色是“裁判员”。如果审计师既理帐,又审计,就会形成“自己审计自己”,“既做选手,又做裁判”的局面,无法保证审计报告的公正客观。因此,监管不允许审计师身兼两职。
那么,正确的人选,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呢?根据我们的经验,合适的人选需要同时具备以下特点:
1、审计经验
既然理帐的目标是通过审计。那么,理帐人选最好直接具备审计的工作经验,熟悉其工作思路,了解审计的要求和方法,从而确保后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2、数据专家
理帐需要对企业过去2至3年的业务进行全量检查,涉及数万条、数十万条甚至数百万条的交易数据,包括销售、采购、供应量、OA、银行流水等。
传统会计人员,往往习惯于用Excel处理数据,但是理帐的数据量,经常超出Excel的功能范围和性能上限。因此,理帐人员必须是数据专家,能够借助数据库、Python乃至最新的AI工具,加速原始数据清洗,进行定量分析。
数据处理是理帐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,但极其重要的一环。数据处理能力不足,大概率会导致理帐周期无限延长,甚至不了了之。
3、账务设计
理帐的最终成果,是找到原来不规范的核算,对原有财务帐套进行完善,并形成一套正确的“财务数据包”。
那么,动辄上万条的会计凭证,还与ERP相关联,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如何修改?这就要求理帐人员具备财务设计能力,能够理解数据流转逻辑、解耦交错的会计核算模式,具备宏观财务数据驾驭能力,才能像“外科手术”一般,“精准下刀,微创治疗”。
精准切割,有限更正,最大限度复用原始凭证,这是优化理帐工作量,保证理帐项目周期和效率的另一个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