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讲一个故事:
2022年上半年,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消息特别火
1.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,制造业成重点支持对象;
留抵退税红包到账,直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!……
自3月下旬开始,这些新闻、报道,在算法的加持下,不断被推送到企业主刘总的手机上。
一开始老刘以为是媒体在博眼球,可新闻刷得多了,他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,
仔细读了一下政策,感觉自己公司应该能退回来不少钱。
于是,他交代财务务必搞懂这个退税政策,尽快申请退税。
刘总的A公司,是一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制造业企业,
这个行业的公司,前期投资较大,采购设备形成的增值税留抵金额特别大
投产之前,账面上一直留有大量的留抵税额难以消化。
再加上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的煤,
燃煤采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,
投产后,煤价一路飙升,资金周转压力山大。
这次的留抵退税如果能申请下来,能极大的缓解资金压力
但财务人员却面露难色,跟刘总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:
申请这个留抵退税,税局会对公司过往的税务合规情况做检查,
公司过往的一些税务处理,很不规范,
就怕最后退税没申请到,之前的问题还会被牵出来。
于是,老刘找到我们,希望了解以下几个问题:
- 究竟怎样才算合规?照章纳税是否就相当于合规了?
- 如果公司现在把以前不合规的税务处理弥补回来,成本多少?
- 现在完成合规的话,是否还能享受到退税政策?
- 除了今年这项退税政策外,公司是否还能享受其他税收政策?
老刘的问题,其实在企业老板圈子里,尤其是制造业中间,非常典型:
- 对合规没有概念,
- 遇到问题,才会想到合规
回答这些问题,
我们首先要清楚: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?
发展目标不同,合规目标和合规尺度也有所不同。
层次1:纳税合规
对于一些制造业公司而言,
公司经营目标非常明确:赚钱
公司业务、财务都聚焦于当前的收支,未来能做的多好,发展多大,并没有太大的奢望。
这种现象,在一人股东、夫妻股东的工厂极为普遍。
那么,合规的目标也就比较单纯:少交税,不被罚。
在这个层面上,要解决的是两套账、公私户的问题。
如实处理好发票、资金和纳税申报,
那么,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合规。
层次2:报表合规
对于股东较多,甚至引入了投资机构的公司而言,
仅有照章纳税,是完全不够的。
需要有一本清晰的账目,
让所有股东对于公司家底、收入开支、盈利流水, 都有一个直观、清晰、可靠的共识。
账算清楚,才能更好评估经营的好坏,看清公司的价值,也才能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。
亲兄弟明算账,
是一家公司从家庭作坊走向公司化经营,
最重要、最关键的一步。
需要指出的是,
报表合规这个阶段,往往也是税务筹划的最佳时机。
报表合规过程中,
我们通常需要对公司的资产(如库存、固定资产、往来账目等)进行梳理,对收入和成本进行匹配。
- 哪些资产可以抵税?
- 哪些业务能够适用税收优惠?
- 哪些环节稍加改造、拆分或口径调整后就能带来税务收益?
这都可以同步进行优化。
层次3:关键业务合规
对于有志于走向资本,的公司来说,
除了做到纳税合规、报表合规,
还需要特别处理好关键业务的合规性问题
在一些敏感的交易上,
不但要考虑形式合规,
更要考虑交易本身的可披露性、业务实质的合规性。比如:
- 销售佣金的处理是否合规?
- 股权转让的定价是否公允?
- 无票采购的资产入账价值是否真实?
- ......
这些问题处理不好,
将会成为公司的历史污点,
对未来资本路径造成直接的阻碍。
如果你关注IPO审核案例,你会发现,
大部分IPO失败的案例,
都会有着一些无法洗刷的历史污点。
层次4:财务模型匹配商业模式
更进一步的,对于科技属性较强的制造业而言,
商业模式对公司的估值影响巨大。
财务模型,则是对商业模式的直接反映,也是估值定价的数据基础。
在这一阶段,合规是财务模型的前提,更是呈现公司价值的基础要求。
以工业设备公司为例:
- 如果公司围绕大客户进行定制化配套服务,它的财务模型就应该以项目制的方式加以设定,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,也应该对单一客户创收的深度和营销成本递减加以凸显;
- 如果以模块化的理念打造产品矩阵,它的在财务模型就应该围绕核心模块的营收、成本和研发投入进行数据画像;
- 如果公司围绕关键产品的迭代升级而发展壮大,它的财务模型就应该聚焦于该产品的行业渗透率和毛利稳定性。
看起来有点复杂,但其实并不神秘,
财务团队为公司设计一套匹配商业模式的会计政策、财务报表披露规范
并结合ERP进行落地
这个过程,可以参考对标公司(如上市公司)的做法,
保证披露结果能够符合行业的通用做法。
老板如何看待财务合规?
就像前文的刘总一样,
很多企业的老板,谈合规色变,担心合规会带来成本的大幅提高。
我们能理解老板们的想法,但是必须要指出,这个观点是错的。
财务合规带来的结果,
并非必然是多交税、增加成本,
有的时候,规划得当,甚至可以少交税,
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价值。
比如化解风险、提升信用,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。
用开放心态来看待财务合规,
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。